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立足于药物应用与监测,关注药品研究热点、反馈临床用药信息,为广大医、药、护工作者创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使药品的应用真正实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杂志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药物临床、用药监测、基础研究、医药时讯、新药快递、经验交流、简报等。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报道及分析、药理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药品质量评价、药学信息技术方法等。《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的前身是《药物与临床》杂志,一直以来,它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及时详尽的药学专业信息,成为医务人员经验交流的园地。在各级领导和医药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药物与临床》杂志凝聚了几代药学人员的心血,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和声誉的药学专业学术期刊。2003年12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药物与临床》更名为《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成为国家正式出版刊物,填补了国内目前出版的各类药学期刊中尚无药物应用与监测类杂志的空白。《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将继续面向广大临床医、药、护工作人员,及时沟通药与医之间的联系,全面追踪当前医、药学界的研究热点,报道药物应用新进展,为临床医师及时提供药学信息,在医生与药师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学习的虹桥,以期提高医院药品使用的合理化水平,降低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重视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并为医疗决策提供良好的技术方案。为学贵在精深。我们坚信,通过作者、读者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前进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将从襁褓迈向成熟,真正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药物放车里?小心药效全无!

时间:2025-05-09 14:40:1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将一些物品遗忘在车里,而药物就是其中比较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一种。很多人可能觉得把药放在车里只是个小问题,但事实上,药物放在车里可能会对药效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这背后的知识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汽车内部的温度环境十分复杂且多变。在炎热的夏季,车内温度会急剧升高。当车辆停放在户外,阳光直射时,车内温度很容易就会超过 50℃。这样的高温环境对药物来说是一场“灾难”。以常见的阿莫西林胶囊为例,它需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高温会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发生分解、变质等化学反应。原本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生长、治疗炎症的阿莫西林,在经过车内高温的“洗礼”后,其抗菌活性可能会大打折扣,服用后可能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延误。

不只是抗生素类药物,许多其他常用药物也难以在车内高温环境下“幸免”。像复方甘草片这种止咳祛痰的药物,其含有的多种成分在高温下可能会加速挥发或破坏。这使得药物的止咳、祛痰功效减弱,无法很好地缓解患者的咳嗽症状,让患者在病痛中还要承受因药效不佳带来的困扰。

而在寒冷的冬季,车内温度虽然不会像夏季那么高,但也可能面临极端低温的情况。当车辆长时间放置在户外,车内温度可能会降至很低。一些生物制剂类的药品,如胰岛素,对温度极为敏感。胰岛素需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保存,以确保其生物活性。车内低温环境可能会使胰岛素变性,失去降低血糖的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除了温度因素,车内的湿度变化也会对药物产生影响。在潮湿的天气里,车内可能会充满湿气。对于一些糖衣药片或胶囊剂,湿气可能会导致药物表面融化、粘连,甚至会使药物内部的成分发生变化。例如,某些维生素类药片,在受潮后可能会加速氧化反应,降低药物的有效含量,从而影响其补充营养或治疗因缺乏维生素所引起疾病的功效。

车内的光照条件也不容忽视。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会使车内亮度增加,紫外线强度也随之上升。一些药物的包装可能无法完全阻挡光线,在光照作用下,药物会发生光化学反应。比如硝普钠注射液,它在光照下容易分解,如果该药物放在车内被阳光长时间照射,其有效成分会迅速减少,在临床使用时就可能无法发挥正常的降压作用,给患者的治疗带来风险。

为了避免药物放在车里导致的药效损失,我们在放置药品时应格外小心。如果需要将药物放在车内,尽量选择避光、阴凉且相对干燥的地方,比如手套箱内,但也不要长时间存放。最好的办法是随身携带药物,或者将药物放置在家中专门的药品储存处,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进行保存。

了解药物在车内可能面临的风险,对于我们正确保存药物、保障用药安全和疗效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因一时的疏忽而让药物失去应有的作用,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