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立足于药物应用与监测,关注药品研究热点、反馈临床用药信息,为广大医、药、护工作者创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使药品的应用真正实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杂志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药物临床、用药监测、基础研究、医药时讯、新药快递、经验交流、简报等。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报道及分析、药理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药品质量评价、药学信息技术方法等。《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的前身是《药物与临床》杂志,一直以来,它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及时详尽的药学专业信息,成为医务人员经验交流的园地。在各级领导和医药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药物与临床》杂志凝聚了几代药学人员的心血,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和声誉的药学专业学术期刊。2003年12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药物与临床》更名为《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成为国家正式出版刊物,填补了国内目前出版的各类药学期刊中尚无药物应用与监测类杂志的空白。《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将继续面向广大临床医、药、护工作人员,及时沟通药与医之间的联系,全面追踪当前医、药学界的研究热点,报道药物应用新进展,为临床医师及时提供药学信息,在医生与药师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学习的虹桥,以期提高医院药品使用的合理化水平,降低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重视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并为医疗决策提供良好的技术方案。为学贵在精深。我们坚信,通过作者、读者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前进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将从襁褓迈向成熟,真正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基于纵向临床特征,改进双相障碍分类

时间:2024-03-13 10:52:09

一项近期正式发表于Bipolar Disord.的综述中,Malhi等讨论了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诊断中的一系列问题。该综述所指出的问题不仅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诊断,也适用于更广泛的心境障碍的诊断。


具体而言,当前心境障碍的诊断依赖由大量非特异性症状构成的症状清单;这些症状可以出现在很多诊断中,其解读也存在很大的空间,最后形成了一个异质性很高的心境障碍患者群体。这些患者除了疾病分类学诊断相同,其他基本没什么相同的,包括病程、家族史、预后、治疗反应、遗传及神经生物学因素等。


针对上述困境,Malhi等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法:修订当前的疾病分类学系统,聚焦于与个体发育进程密切相关的症状群,而不是那些在成年患者中相对稳定的症状;这些对发育进程敏感的症状同时也反映了疾病发展的进程。作者认为,此举将有助于破局及提高诊断准确性。


我们认同发育视角的启发性,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只看横断面症状本身,再加上一双“慧眼”,就能改进心境障碍的诊断。已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我们需要从当前的双相障碍诊断结构中挖掘同质性更高的亚型。


例如,基于超过六十年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描述了三种临床特征不同的双相障碍亚型,它们分别对锂盐、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药治疗反应更好,且亚型之间存在重叠:

大量证据显示,对锂盐治疗的反应可以区分出一种双相障碍亚型,其特征为心境事件反复发作且每次发作清晰鲜明,症状可以完全缓解,有发作性心境障碍家族史,以及特有的遗传相关性。上述临床相是通过多变量分析确定的,然而事实上,克雷丕林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描述过。


此外,针对锂盐反应型(LiR)及锂盐无反应型(LiNR)双相障碍患者的后代进行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发现,这两个亚组的发育史及临床病程存在差异:


LiR患者后代的发育史正常,甚至展现出一定的天赋;LiNR患者的后代则表现出神经发育障碍的特征,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学习困难。


预测这些高危后代日后罹患心境障碍的童年期临床前兆包括焦虑和睡眠障碍,这些症状在LiR患者的后代中呈发作性病程,而在LiNR患者的后代中呈慢性或波动性,伴随不完全缓解。


这些后代的心境障碍病程也与父母相一致,即LiR患者的后代表现为发作-缓解的特征,发作间期功能状态良好;LiNR患者的后代则表现为慢性或仅部分缓解的心境障碍,长期来看总体功能水平更低。



此外,受试者自我报告的躁狂症状并不能区分高风险后代(双相障碍患者的子女)和对照(健康父母的子女);事实上,对照报告的轻躁狂症状反而更多。然而,经临床评估确认的轻躁狂症状的确可以预测高危后代心境障碍的发生,而对照组中并没有发现有临床意义的轻躁狂症状。


总之,几十年来针对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亲属(包括子女)的纵向研究表明,双相障碍存在精神病理学、临床病程、预后、治疗反应、遗传及神经生物学特征轨迹有所不同的亚型;同一亚型的患者具有共同的遗传底色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并与其他亚型存在有意义的差异,而临床特征可能是这些亚型的指示物。至于对发育敏感的症状群,只有在详尽获取家族史及临床病程的背景下才具有临床意义。


如果识别双相障碍亚型临床特征(包括发育轨迹)的纵向证据得到应用,并被纳入常规临床实践,那么关于儿童双相障碍诊断效度的争论或可暂时告一段落。从儿童双相障碍相关争议中得到的教训之一是,仅凭横断面症状不足以得到稳定而准确的诊断,尤其是在病程早期。此外,与其他医学领域一样,全面评估诊断构成中所有具有预测意义的临床信息,充分考虑他人提供的病史及家族史,对于准确诊断意义重大。


尽管结构化/半结构化访谈及症状检查表对于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可能有用,但精神病学临床实践及研究要想取得进展,仍需选择性地关注那些精挑细选的具有特定临床特征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代表着一个共同的亚型——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病程可预测,对某些药物反应尤佳。


文献索引:Duffy A, Grof P. Advanc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discovery research through revised taxonomy: Case in point bipolar disorder diagnosis: Commentary on "The 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ipolar Disord. 2024 Mar 7. doi: 10.1111/bdi.1341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45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