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本刊立足于药物应用与监测,关注药品研究热点、反馈临床用药信息,为广大医、药、护工作者创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使药品的应用真正实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杂志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药物临床、用药监测、基础研究、医药时讯、新药快递、经验交流、简报等。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报道及分析、药理毒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药品质量评价、药学信息技术方法等。《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的前身是《药物与临床》杂志,一直以来,它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及时详尽的药学专业信息,成为医务人员经验交流的园地。在各级领导和医药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药物与临床》杂志凝聚了几代药学人员的心血,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和声誉的药学专业学术期刊。2003年12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药物与临床》更名为《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成为国家正式出版刊物,填补了国内目前出版的各类药学期刊中尚无药物应用与监测类杂志的空白。《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将继续面向广大临床医、药、护工作人员,及时沟通药与医之间的联系,全面追踪当前医、药学界的研究热点,报道药物应用新进展,为临床医师及时提供药学信息,在医生与药师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学习的虹桥,以期提高医院药品使用的合理化水平,降低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重视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并为医疗决策提供良好的技术方案。为学贵在精深。我们坚信,通过作者、读者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前进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将从襁褓迈向成熟,真正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生物医药产业最新“黑科技”有多牛?
时间:2023-04-13 16:22:45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走进了黄金时代。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技术平台产研创新峰会上,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生物医药领域最新“黑科技”炫目登场,为未来生物医药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丁澦介绍了一种靶向自噬-溶酶体的新型降解技术——ATTEC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技术。它又被称为“小分子胶水”。该技术能够直瞄靶心,牢牢地将自噬关键蛋白及致病蛋白黏在一起,进而将致病蛋白包裹进入自噬小体进行特异靶向降解。
丁澦表示,在未来的药物研究和开发中,ATTEC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国内原创的平台型靶向降解技术,为多种“不可成药”靶点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牛分享了基于靶标结构的虚拟筛选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虚拟筛选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计算和模拟分子间相互作用,从大量的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可能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黄牛表示,通过虚拟筛选,科学家可以快速、高效地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基础。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广受关注的药物靶标家族,特定GPCR蛋白的功能失调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及多种精神类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水雯箐介绍,目前超过30%的上市药物靶向特定的GPCR家族成员。其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可高通量、定量测量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亲和质谱技术,使之专门适用于GPCR药靶的配体筛选以及结构与功能研究。
冷冻电镜技术因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巨大潜力而被广泛关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程亦凡介绍了冷冻电镜在新冠中和抗体、离子通道小分子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并分享了目前实验室在冷冻电镜耗材、蛋白改造上等方法学上的研究进展。基于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
峰会期间,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平台水木未来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冷冻电镜数据处理和自动建模智能计算平台,运用自研新一代AI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率的冷冻电镜数据处理与建模,相比人工建模有数十倍的速度提升,大幅度提升冷冻电镜效率和产能。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宁认为,国内的创新研发环境和创新研发评价标准是造成国内外肿瘤治疗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国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人力资源,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追赶甚至是超越国际研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立感叹,早期的原始创新项目具有极大的科学不确定性,会面临药物形态、作用原理、生产工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政策监管、审评审批上都还有待完善,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但这些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原始创新项目一旦成功,会对国家和企业产生十分重要的正面影响。”